首页 > 经验研究 > 调查报告 > 正文
 

解码生物多样性之美,传承生态文化之光

媒体:鄱湖人家网  作者:生态零距离
专业号:鄱湖人家 2025/5/23 9:31:09

解码生物多样性之美,传承生态文化之光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而生态文化作为其中的重要精神内核,承载着中华文明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密码。在这一时代背景下,祖奎玲博士所著的《生物多样性之美——如画贡嘎》,为读者打开一扇深入了解贡嘎生态文化的窗口。


以科研之眼,绘生态长卷。《生物多样性之美——如画贡嘎》并非一部简单的科普图册,而是以生态学的视角观察贡嘎山后写就的“自然史诗”。书中系统整合了300余幅实地拍摄图片,涵盖贡嘎山400余种代表性植物及特有动物,更以海拔梯度为线索,完整呈现了从干热河谷到永冻荒漠带的8个植被带谱——这种垂直高差达6400米的生态奇观,造就了全球25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更成为研究物种演化的天然实验室。

科考叙事中的多维启蒙。区别于传统科普读物,该书创新采用“科考笔记”体例。在“海螺沟,梦开始的地方”“沿着大渡河谷寻豆子”等章节中,作者以第一视角还原科考现场:冰川退缩区的植被演替观测、珍稀物种标本采集的严谨流程、红外相机布设的策略考量……这些细节不仅揭开科研工作的神秘面纱,更通过“知识卡片”板块,将植物标本采集、DNA条形码技术等专业方法转化为青少年可理解的趣味内容。尤其是对本土生态智慧的挖掘,如藏民“神山圣湖”禁忌体系与现代保护区的理念呼应,展现出文化传统与科学保护的深层共鸣。

视觉与思想的双重抵达。该书在视觉呈现上兼具科学精确与艺术美感。高清微距镜头捕捉的绿绒蒿花瓣露珠、广角镜头下的古冰体遗迹航拍、手绘植被带谱解析图——300余幅图像构建起立体认知框架。而随笔篇章更显人文厚度:在“对着雪山呼喊”中,作者记录偶遇川金丝猴群时的震撼;于“贡嘎深林中的故事”里,反思极小种群植物保护与社会发展的平衡之道。这种“硬核数据 柔软叙事”的张力,使生态保护理念摆脱说教,化作可触摸的情感共鸣。

自然教育的破界尝试。该书的深层价值在于重构公众与自然的对话方式,通过“原野的力量”“寻花”等章节,作者将自生植物的环境适应性、高山栎林物质循环模型等专业知识,转化为激发探索欲的启蒙素材。书中特别设计的“科考任务卡”——如通过年轮推算树木年龄、依据翅果结构推测传播策略——以互动形式引导读者成为“公民科学家”。这种教育理念的创新,正响应了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倡导的“全民参与”精神,让生态保护从政策文本走向生活实践。

贡嘎山不再仅是地理坐标,而成为理解生命演化的时空坐标。全书用科研者的理性与诗人的感性证明:生态文化传承,既需要卫星遥感勾勒宏观图景,也离不开显微镜下观察叶脉的专注—这正是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叙事最动人的表达方式。

附:《生物多样性之美——如画贡嘎》作者简介

‌祖奎玲‌,女,博士,现任江西农业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森林生态学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她曾在北京大学进行生态学博士后研究,并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获得植物学博士学位,同时在北京林业大学完成了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的硕士学位。

祖奎玲目前担任本科生课程《森林生态学》《自然教育》《土壤学》《水土保持学》的主讲教师,同时也负责研究生课程《水土保持植物群落专题》、《园林生态专题》和《水土保持专题》的教学工作。此外,她还兼任《生态学杂志》第一届青年编辑委员会成员,并为Nature Communications、Global Ecology and Biogeography、Diversity and Distributions和西北植物学报等期刊的审稿人。

祖奎玲的研究方向包括森林生态、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植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她主持了多个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江西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并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

(文/生态零距离,于2025年5月15日)

阅读 854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