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机构动态 > 综合动态 > 正文
 

绿色高质量发展看广东|“城市绿心”的新动能

媒体:网络  作者:内详
专业号:海珠湿地 2023/3/7 15:38:25

编者按:“十四五”期间,我国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成为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随着绿色理念深入人心,社会正在呈现新的发展变化。南方网、粤学习客户端推出《绿色高质量发展看广东》系列报道,聚焦生态环境治理一线的典型案例以及榜样故事,深入走读绿色发展新亮点,记录生态为民新实事,共话未来发展新篇章。

 春回大地,万象更新。在海珠湿地,宫粉紫荆竞相开放,俏立枝头,引来游人驻足流连。海珠湿地因其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良好成果备受关注。近日,海珠湿地的绿色“高颜值”连续两次登上央视《新闻联播》。  

  海珠湿地位于广州市新中轴线南段,被誉为广州“绿心”,总面积1100公顷,是我国超大城市中最大的国家湿地公园。2022年,海珠湿地成为全国首个入选IUCN绿色名录的国家湿地公园;2023年,海珠湿地成功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十年以来,海珠湿地深耕生态保护修复和科普宣教工作,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促进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海珠湿地积极探索“湿地+”模式,努力彰显“广州绿心”效应,不断探索城市与湿地互惠共生的发展之路,“城市绿心”澎湃新动能。

  湿地修复显成效

  让鸟儿在广州塔下面“安家”

  记者探访发现,海珠湖面,鹭鸟飞翔;游客纷纷按下相机快门,感叹生态之美。截至目前,海珠湿地鸟类种数从72种增加到187种,是原来的2.6倍,昆虫种类从66种增加到738种,鱼类从36种增加到64种。

  海珠湿地的前身是万亩果园,建园之初其内河堑堵塞、垃圾堆积。自2012年建成以来,海珠湿地系统梳理湿地内的39条河涌,相互之间全部连通,将珠江三角洲发达的水网系统完整恢复起来,这里的河流不仅交织密布,而且具有典型潮汐规律,通过引潮入涌,恢复潮间带水文过程,让河道实现自由呼吸,湿地内的水质由IV类净化至II类,湿地pm2.5平均浓度为22微克/立方米,比广州市平均水平低20%左右,极大改善了湿地环境质量,有效缓解了城市内涝现象和城市热岛效应。  

建园之初,湿地面临着生境构建困难,生物多样性水平偏低等问题,其中鸟类的问题尤为突出。海珠湿地以鸟类栖息地构建关键技术为主线,以湿地生态学、动物生态学等生态学理论为指导,从维护生态平衡、恢复鸟类多样性和生态功能、提高生态系统品质出发,开展鸟类栖息地构建关键技术的自主创新,并以湿地公园设计进行技术集成与推广,突破了城央湿地鸟类栖息地构建的技术瓶颈,打造了高潮位栖息地、鸟岛繁殖地、稻田觅食区等全要素生境,成功在广州塔下面为鸟儿们安了家。

  擦亮生态“金字招牌”

  打造岭南湿地文化体系

  一年四季,海珠湿地永远不缺花朵飘扬的盛景。四季各异的花海,色彩丰富的自然生态景观,早已成了海珠湿地的“金字招牌”,更是市民游客必到的“打卡点”。  

  近日,记者漫步海珠湿地,不仅能感受到生物多样性,也能充分领略到感潮河网、高畦深沟农业、鱼鸟天堂、岭南水乡文化,融汇了繁华都市和自然生态美景,为市民游客带来视觉上的享受、心灵上的放松,更为花城广州增添了无限风光。

  海珠湿地分布有超过一万亩的垛基果林湿地,那是通过“基、果、水、岸、生”五素同构,在挖掘和传承农耕智慧的基础上修复而成,其内留存的高畦深沟传统农业系统已成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在南亚热带大河三角洲具有区域代表性、独特性和稀有性。垛基果林湿地内保留了发源于岭南的石硖龙眼、红果阳桃、鸡心黄皮、胭脂红番石榴、桂味荔枝等数十个名优果品。  

  有着2000年历史的海珠湿地以其肥沃的土地、宜人的气候、充足的水源、丰硕的岭南佳果,吸引了南越先民在此生活、奋斗、繁衍,孕育了咸水歌、龙船、粤剧、广绣、岭南书画等丰富多彩的岭南民俗文化,并延续至今。海珠湿地通过开展岭南特色民俗活动,形成了一个“独特的自然+人文果基农业”岭南湿地文化体系;举办系列传统文化活动,让市民亲身感受岭南湿地与民俗文化,唤醒当代人对湿地保护的意识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积极探索“湿地+”模式

  助力绿色高质量发展

  海珠湿地积极探索“湿地+”模式,开创全国优秀科普品牌海珠湿地自然学校,坚持教育共享,实施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的“三进”战略。累计联合200多所学校、100多家企业、60多家教育机构,每年开展“公民科学家”等自然教育课程及品牌活动600多场次,参与者达上百万人次,提高社会公众对湿地保护的认识,创办全国示范性自然教育学校。自然教育“海珠模式”,成为《国家湿地公园宣教指南》的鲜活案例。荣获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国家青少年自然教育绿色营地、全国首批自然教育基地、全国中小学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等称号。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绿色成为发展底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普遍实践,这正是中国式现代化画卷最动人之处。

  作为“城市生态守护者”,海珠湿地是放弃了超过万亿商业开发价值之后,通过保护修复建立起来的城央湿地公园,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城市生态、科普宣教、文化传承等功能,保障了原住民利益,满足了公众开展康体休闲、民俗文化、自然教育等需求;携手企业共同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高品质生活圈,实现联动发展与共治共享,取得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大效益,呈现出一幅湿地与城市互生共荣,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图景,成为广州市生态地标、城市生态会客厅,是中国式现代化绿色发展的重要展示窗口,发挥了具有全国意义的创新示范作用。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海珠湿地生态绿核效应正助力周边产业绿色转型升级,驱动城市转变为以生态为导向的发展模式。“湿地效应”初显成效,与湿地毗邻的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获评为广东省经济开发区,吸引了腾讯、阿里巴巴、小米等一批世界500强、大型央企争相在湿地周边落户,形成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和新的增长极。

  海珠湿地经过十年建设,不仅在生态上取得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对海珠乃至广州的整体高质量发展聚势赋能。

  当前,海珠湿地立足高起点,踏上新征程,紧抓国家、省、市、区各级政府高质量发展机遇。2月21日下午,海珠区湿地办响应高质量发展的号召,召开了海珠湿地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专家们围绕海珠湿地高质量发展主题,建言献策。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黄慧明认为,一是海珠湿地应该积极融入国家植物园建设,打造南中国珍稀乔木种源库和国家湿地植物的一个种子基因库。二是加快落实无边界湿地概念,高质量推进相关建设。三是高质量推进环海珠湿地价值共同体的建设,统筹规划周边功能。

  重庆大学教授、国家湿地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袁兴中认为,一要围绕国际重要湿地建设,规划先行,保护先行,科学修复,做好总规修编、国际重要湿地管理、监测等计划。二要利用区位和平台优势做好科技创新研发等各项工作。三要全面探索海珠湿地资源明智利用的系列创新模式,让良好的生态本底转化为更多更优质的生态产品。

  接下来,海珠湿地将吸收专家学者的意见,找准自身定位,积极发挥湿地生态优势,赋能高质量发展,为社会创造更大的生态贡献和绿色福祉。  

  海珠湿地将持续发挥国际重要湿地生态资源优势,赋能环海珠湿地价值圈,助力数字生态、会展文旅、高端服务和现代商贸产业聚集;持续发挥湿地空间价值优势,助力城市区域空间规划建设,助推旧村改造与湿地空间融合,为广州将来打造独具“世界水准、中国气派、湾区特色、岭南风韵”的城市发展标杆,建设成为高端资源要素集聚、重要功能作用叠加、引领辐射作用彰显的核心引擎城市贡献湿地力量。

  南方网记者报道

阅读 2680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